近日,《“政协委员河长”民主监督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实施。作为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标准,《规范》以三明市实践经验为主体,将河湖管理与民主监督相结合,充分彰显人民政协的制度优势。
2020年,三明市率先全省选聘“委员河长”,为水域环境治理贡献力量。他们穿梭于河道之间,累计巡河19.4万公里,推动解决具体问题3391件,先进经验获水利部肯定……那么,三明市是如何让“委员河长制”从地方探索走向全省标杆的呢?
组队伍划职责,“委员河长”巡河忙
三明市地处福建“母亲河”闽江上游,其水域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市河长办携手市政协,选聘热心河湖事业的政协委员担任“委员河长”,并拟定宣传引导、反映问题、视察调研、监督评价和引领示范等五项责任义务。
2020年8月,“委员河长”正式履职,为确保其工作高效推进,职责范围亟待明确。为此,三明市积极借鉴实践经验,转发《沙县政协“委员河长”履职实施办法》,划分“委员河长”每月、每季度和每年的工作内容与频次,为“委员河长”的工作提供执行性强的量化指标。
至2020年底,三明市已有115位“委员河长”奔赴巡河第一线,开展巡河1193人次,助力解决各类问题302件,沙溪河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三明市成功组建起一支脚踏实地、职责分明的护河队伍,让“委员河长制”扬帆起航。
扩人员聚合力,“委员河长”再发展
2022年初,经过新一轮“委员河长”选聘,三明市“委员河长”队伍的人数由115人壮大至205人,由市县两级政协委员增至省市县三级。“委员河长”的力量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三明市每一片水域的治理热情。
上下游联动管理格局的形成,离不开“委员河长”的身影:三元区联手沙县区政协开展跨区巡河行动;泰宁县携手建宁县政协共谋闽江源金溪流域改善;永安市政协与清流县政协合作提升九龙溪水域质量……联合治水的举措在各辖区遍地开花,共谱水清河畅的生态之歌。
“委员河长制”在三明市落实的如何?答案就蕴藏在河流变化的数据中:主要流域水质达标率98.2%,优质水占比90.9%,同比上升9.1个百分点。小流域水质全面达标,同比上升1.3%。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完全达标,优质水比例90%。小流域考核水质位居全省之首。
打样板固优势,“委员河长”在路上
如今的三明市正站在新起点上,为河湖治理注入新动力。3月6日,三明市召开深化“委员河长”工作会议,会议指出需要推动“委员河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以地方标准发布为契机,持续探索创新,强化“委员河长”工作品牌。紧扣“四领一促”工作部署,围绕生态目标,全面落实《规范》标准的宣传、实施与推广。
会议强调,三明市还将持续深化“委员河长”工作经验,开展更多的民主监督活动,以制度优势赋能河道管理,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河湖管护经验。(林姗 郑丽金)
上一篇 广西平乐县:乡村生态游再掀热潮
下一篇 “税”动力助推海安化纤产业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