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泉州市大力推进“抓创新促应用”专项行动,加快科技创新“四个倍增”,区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成功迈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创新投入产出有“速度”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2年达200.2亿元,增长23.1%,增速居全省第二;研发投入强度1.65%,较上年提升0.21个百分点,增幅为该市2000年以来之最,投入强度在全省排名提升两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日益活跃,2022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亿元,比2020年实现翻一番。
创新主体培育有“高度”
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近两年全市新增高企1325家,超过此前数量总和,总量达2362家,提前一年实现高企数量倍增,并成功推动南方路机、南王环保等2家高企A股上市;2023年高企数量有望突破3000家。2023年已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87家,比2020年增长1.8倍,数量居全省第二。2023年新培育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244家,新增数量居全省第一,总量达716家(居全省第二)。
创新资源集聚有“广度”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获批建设清源创新实验室、刺桐创新实验室,累计引建大院大所19家,近两年还新引建了中国海洋大学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等高水平科创平台8家。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建强人才链,深化实施“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创新项目”精准引才模式,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64个。
创新高地建设有“厚度”
2021年泉州通过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估验收,2022年晋江通过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全市实施了一批首创举措,“简化企业加计扣除政策申报流程”做法在全国推广;福厦泉国家自创区泉州片区19项创新举措被省里列入推广清单,数量居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将科技特派员服务延伸拓展到二三产业、率先开展法人科技特派员、率先启动揭榜式选认等系列创新举措。
新征程、再出发,泉州吹响创新的号角,不断创新和发展“晋江经验”,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宽广的格局,加快构建“开放创新 智造未来”的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